拉萨市,在喜马拉雅山脉北侧、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北岸的河谷平原,是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藏自治区首府。也是藏传佛教的圣地。
一、拉萨市的自然地理条件
拉萨市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海拔36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向西倾斜,中南部为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河谷平原,地势平坦。
拉萨全年多晴朗天气,是一座独具风格的高原城市,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7.4摄氏度;年降水量为200—510毫米。
拉萨海拔高,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气温偏低,昼夜温差较大,年日照时数平均3100小时左右,年辐射量7784兆焦耳/m,直接辐射5399 兆焦耳/m,白天很少阴雨,故有“日光城”之称。
玛吉阿米的黄房子
二、拉萨城的建立
原名卧马塘,是一片沼泽地。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兼并附近部落,统一西藏后,为了巩固和发展新建立起来的政权,避开以前地方上的各种的贵族豪酋势力的干扰,他决定将根据地从山南的雅砻迁都至卧马塘,建立吐蕃王朝,并在红山开始兴建宫室,从此拉萨就成了西藏地方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拉萨市全图
据史料记载,文成公主进藏后,松赞干布表示为公主筑一城池,以夸示后代。拉萨就是在文成公主时代兴建起来的。
松赞干布为了安置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带去的两尊佛像,决定兴建佛寺和神殿。文成公主建议用白山羊驮土填平卧马塘,就地筑寺。公元647年建成“惹萨珠囊”,即大昭寺。
大昭寺
三、拉萨城的发展
以后八角街居民住房、商店等都以大昭寺为中心建设起来。卧马塘逐渐被“逻娑”、“逻些”之名所代替。“逻娑”、“逻些”是藏语“惹萨”的汉语音译。至九世纪前期,“惹萨”则演变为“拉萨”,意为“圣地”、“佛地”。
从8世纪中叶至13世纪,由于阶级矛盾深化和僧侣势力的不断分化,导致拉萨经济、文化停滞不前。
布达拉宫
元朝统一中国后,元世祖赐佛教萨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国师”、“大宝法王”称号,授权统管西藏地方政教事务,从此西藏建立了统一的“政教合一”制度,一直到1956年西藏地方政府成立,才告结束。
四、西藏和平解放后的拉萨
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拉萨成为自治区首府。1951年后,拉萨的建设日新月异,先后建成了水电站、火电厂、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医院、学校等,还办了一些中小型企业。
1960年设拉萨市,市内兴建有拉萨饭店,拉萨宾馆、西藏体育馆、拉萨剧院、电报馆、劳动人民文化宫、少年宫、拉萨大学等,与金碧辉煌的古建筑布达拉宫、大昭寺相互辉映、格外壮观。
五、拉萨的工农业与交通
拉萨河是雅鲁藏布江中游一条较大的支流,全长495千米,流域面积31760平方千米;年平区流量287立方米/秒。沿河两岸是河谷冲积平原,宽度达1—10千米,耕地面积约57万亩。拉萨河地区,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质较厚,水源充沛,是西藏粮食主要产区之一。
拉萨是西藏的交通中心。铁路有青藏铁路、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拉日(日喀则)铁路。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与新藏公路的交汇处。由航空港,连通全国各大城市。
六、拉萨丰富的旅游资源
拉萨环境条件较好,无大气污染之害,空气清新。夏无酷暑,冬不严寒,盛夏理想的避暑胜地。近年来,国内外和港、澳游客来此观光旅游的逐年增多。
八廓街
拉萨市主要旅游景点有哲蚌寺、色拉寺、小昭寺、宗角禄康、藏王陵、楚布寺、西藏博物馆、药王山等。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