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基本上只要出远门我们就会随身携带着身份证,坐高铁、火车、飞机,甚至出入各种各样的景区都需要使用,这可是我们的身份证明。
但相反古代并没有所谓的“身份证”,那他们是如何证明“我是我”呢?
身份证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过去。最早的身份符号可能源于战国时期。当时为了便于管理,秦国的商鞅提出变法,其中一条就是“身份证”。
那时的“身份证”叫做“照身贴”,它是使用一个光滑的竹片,在上面雕刻持有者的头像、姓名以及籍贯等等。
这样随身携带着就能来证明自己的身份。但,因为竹片相对来说有些脆弱,时间长了之后,就会出现磨损,渐渐看不清文字和头像,慢慢的这种“照身贴”就不再用了。
直到后来的隋唐时期,出现了鱼符。鱼符分为交鱼符和巡鱼符,左符留存朝廷作存根,右符交由大臣随身携带。所以说,鱼符只是用来证明官员身份的物品,普通的老百姓并没有资格去佩戴。
而且,鱼符的材质也会因为官级的不同从而改变。三品以上官员用黄金;五品以上官员用白银;六品以下官员的则是铜料。
唐朝初期还曾使用过竹制符号,后改为银质符号,最终定型为铜鱼符。
到了武则天执政时期,她推出了“龟符”制度。不同于以往使用单一材质,龟符根据身份等级区别使用金、银、铜等不同贵重材质制作。亲王及三品以上大臣使用金质龟符,三品至五品使用银质,六品以下则使用铜质。
武则天去世后,龟符制度虽然被废止,但已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辽代诗人李商隐名篇“无题”中”无端嫁得金龟婿”一句,便借用了龟符中的“金龟”一词。
在军旅中,身份认证历来被视为头等大事。在战乱年代,一个身份认证失误可能就会酿成军心动摇、军令岌岌的慌乱局面。历史上曾发生过不少这样的闹剧。
相传北宋年间,宋君臣出巡幽州时遭遇匪徒。统帅府内一名小吏混入官员行列,竟被佯作贼人的宋军将士拿下,差点酿成大祸。
当时无人发现他身份和真伪,最后幸亏此人念出朝中密语方解了众人的疑虑,大军才免遭内乱。
明太祖朱元璋为躲避元世祖的追击,曾利用一支伪朝军作为掩护队伍。
伪军由于穿戴正规官服,有时也会被本朝正规军当成自己人。记载曾发生过不少本朝军被误杀、相互混战的惨剧。
旅途中识别身份是一件棘手的事。一次,明太祖携军入关时路过一处小镇,被一名守城将士当成伪军围攻。当时随行武士胡耘拿出身份龙符,吓退了守城士卒。
这一险情方才解决。可见,当时军中身份龙符确是个非常管用的东西。不仅如此,军旅中的龙符还负载着传递命令的重任。
据《资治通鉴》载,唐太宗时期曾发生过一起因传令龙符错置而惹祸的事件。宫廷中有人故意混淆龙符的位置,结果导致远征军接收了错误的命令,这才酿成了骇人的溃败。
后世明朝的戚继光提出要在军营中"重律是务",意即要时刻森严纪律作风。纪律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包括身份认证在内的一系列军事规范。他对此颇有心得,因为他本人就曾经差点惹祸一场。
有一次,戚继光率军出征时,途径一村庄遭当地民夫误认为流寇。好在适时将统帅身份龙符亮出,村民方才释怀。可见身份认证对军旅统帅来说,往往关乎军威的树立与否。
从古至今,无论身份认证的方式是虎符、龙符还是现代军官证,它们在军中地位都至关重要。一旦出现失误,可能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恶果。
除了军人之外,佛门僧道和中国文人也有自己独特的身份证明形式。
佛教寺院的僧人使用“戒牒”,道教道观的道士则使用“度牒”。这两种身份证明沿袭了很长时间,从来源上与佛教和道教的传播渊源有着密切关联。
佛教始传华夏,每一位出家僧人都要接受三师七证的正规戒律传承,方可披袈裟。
慢慢的戒律逐渐正规化,便诞生了戒牒。戒牒通常由僧人的师傅亲手书写,记载着该僧人的出家源流和戒行履历。有了戒牒,僧人才能证明自己身份的合法性,得以在寺院中安心修行。
除了佛道之外,文人雅士阶层也有自己的一套身份认证制度。古时科举取士人,学子们要先在乡校县馆参加考试,获得执照,方可入场应试。因此执照也成为当时文人的一种身份证明。
除此之外,文人们还有其他一些标志身份的物件,比如文房四宝。文房四宝包括笔、墨、纸、砚,往往都会刻有主人的姓名或艺名。重要的是还要有师长的赐印或题款,这样才能彰显其身份的真实性。
在古代,文人、佛僧、道士等特殊群体无法像现代人们一样使用身份证那么便利,只能依靠传统的戒牒、度牒、执照、印章等等来认证自己的身份。这些古老的物件因此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即便时代变迁,这些身份认证的方式也曾广为流传。比如明末散文家袁宏道尚在肄业期间,就为自己雇了一名老师,亲手为其书写了一纸“童生文契”。虽不及执照,这也成为了他学子身份的一种见证。
从古至今,身份认证一直伴随着社会的演进而不断变化。如今,无论是贵族权贵还是平凡百姓,大家使用身份证件的方式已经大同小异。
当代社会,人们普遍使用国家统一发放的居民身份证作为身份证明。居民身份证将公民的身份信息高度集中,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住址等,确保了身份的唯一性。
除了居民身份证,各类社会身份也衍生出多种相应的证件。比如护照用于公民出入境,是公民国籍身份的凭证;驾驶证则代表驾驶资格;社保卡则对应缴费就业身份。
类似这样的证件,基本囊括了当代人的各种社会身份。与此同时,身份认证方式也逐渐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从原先的印刷体制证件,到现在的二维码和芯片卡,再到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身份认证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
以往需要出示多种各类证件的场景,现在只需“一卡通万用”就可以完成认证。
例如,在一些先进城市,公民可以凭借一张市民卡即可办理包括社保、就医、交通、缴费等多方面事务。这极大地简化了传统认证程序,也为公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可以预见,未来身份认证将继续向智能化、无感化方向发展。
比如,基于大数据的行为识别技术,可以自动识别个人的一举一动,从而确认身份。这对于提高身份认证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都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