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锄山村:红色引领,革命老区谋新路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7 10:36:44    


位于内厝镇东北面的锄山村

下辖大乡、屏乡、松后3个自然村

村民总数1000余人

行政区划面积6.7平方公里

其中林地面积约3.73平方公里

森林面积高达94%


锄山村全貌


作为内厝镇唯一的高山村落,锄山村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曾作为贯通中共晋南同地下交通线,是厦门革命老区之一


1931年,中共同安县委委派委员黄永妙到锄山村建立党支部,宋公铺任书记,从此,开启了锄山村人民轰轰烈烈的抗日民族解放运动。


在黄永妙、宋公铺的领导下,锄山抗日队员数量一度达到400多人。

锄山抗日史
1938年8月

抗日民族先锋队攻打小盈岭哨所,缴获了30多支枪械和一批弹药。



1938年9月

攻打马巷镇公所,击毙镇公所侦缉队副队长余本分。同年,宋公铺领导缉私队,在同安沿海一带捉拿、查扣与日寇勾结的走私船只。


1940年12月28日

驻马巷反共侦缉队趁宋公铺和杨碧补办婚礼时夜袭宋宅,宋公铺在突围中牺牲。


凶残的敌人将他拖到溪岸旁的舂米捣臼上,残忍地剁下他的头颅,并将其悬挂在大宫口电杆上示众。


1939年后,宋公铺、宋代、宋温等地下骨干相继被敌人杀害,锄山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的勇士们在同安抗日史上写上了光辉的一页。





01
革命老区史迹馆

锄山村宋氏宗祠前的竹篙楼

就是革命烈士宋代之父宋坤所建


↑竹篙楼

如今这座楼修葺一新

成为内厝镇革命老区史迹馆


↑革命老区史迹馆

进入史迹馆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

内厝籍现代著名诗人鲁藜

所作的名诗《泥土》



朴实、无私、奉献、担当的泥土精神至今还深刻影响着每一位共产党人。


内厝镇革命老区史迹馆

四大展厅

↓↓↓



史迹馆展现了锄山村作为革命老区的英勇前身,也带领着锄山后人沿着历史的脉络,从抗战历史中汲取爱国主义财富,为幸福生活而奋斗。



02
锄山村乡村党校

村里的另一座古厝

“进士楼”

则改造为锄山村乡村党校


进士楼身上还有一个流传至今的故事

清朝年间,村中大户宋国龙在溪畔建造一座两层四合院,作为家族祭世堂。乾隆皇帝在位时,宋国龙的次子宋永述中进士,因政绩显著,宋永述获泉州府授予“盛世耆英”扁额,以示表彰,此扁悬挂堂中至今二百多年,所以后人就把这里称为“进士楼”。





03
乡村党校大礼堂




位于竹蒿楼下方的乡村党校大礼堂,是锄山村党员学习、培训、交流等活动的主阵地,开阔、大气的会场,足以同时容纳200人进行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