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古代最有智慧的学者,没有之一。其《道德经》文字虽然不多,但是,里边却闪耀着“辩证”的智慧,这在古代已经够不容易的了。但如果从逻辑的角度来讲,不可否认,里边有许多歪理或者不充分的证明。虽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必须用逻辑讲道理,但是,如果我们在“整理国故”的时候,不能剔除古代文献里的糟粕,将先哲名言当作不可动摇的经典去传诵,仍然按照古人的思维模式去思考,势必影响到当代人逻辑思维的培养。说的更直接一点,就是从古人那里继承到了不讲道理的方式。
老子铜像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四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原文]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译文] 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假如人民真的畏惧死亡的话,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代替专管杀人的人去杀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
民不畏死的前提是需要证明的。事实上,蝼蚁尚且贪生,老百姓会不畏惧死亡?严格说来,除非老百姓已经不能苟活,才不畏惧死亡!而老子为了证明:老百姓不畏死,做的假设是,如果老百姓畏惧死亡,只要把为非作歹的人杀死,老百姓就不会做坏事。因为还有老百姓还在做坏事,所以证明,老百姓不畏惧死亡。
道德经是老子的哲学著作
按照老子的逻辑:如果老百姓畏惧死亡,“执而杀之”,就不会有为非作歹者(这个前提也未必是真命题)。而事实上,老百姓还有为非作歹者。因此,证明老百姓不惧怕死亡。
事实上,老子“民不畏死”的大前提是错误的。从形式逻辑的角度上讲,三段论逻辑规则中:如果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那么,结论必定是特称。
大前提:老百姓畏惧死亡就不会为非作歹
小前提:有的老百姓(少数)“为非作歹”
结论: 有的老百姓(少数)不畏惧死亡。
也就是说,老子最多能够推出“有的老百姓”不畏惧死亡。不可能得出“民不畏死”的结论。
在这里,老子“民不畏死”这个前提是错误的,依据错误的前提进行推理、演绎、论证,就会推出了不可靠不可信的结论。可怕的是,流传了2000多年的名言,竟然无人质疑,可见中国逻辑的孱弱。想做堂堂正正的大国公民,不学点逻辑怎么行呢?
老子骑牛出函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