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被后世称为“诗圣”;其诗深刻反映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被称为
“诗史”。
代表作有《登高》《秋兴八首》“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兵车行》等,结为《杜工部集》。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三吏三别”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六首诗,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安史之乱让大唐盛世跌入深渊,十年战乱人口减少七成。杜甫仕途失意,颠沛流离。从洛阳到华州,翻越陇坂到达秦州、同谷,再过秦岭岷山进入成都。诗人流浪般的远游,让官场少了一位庸吏,文学史上多了一位伟大诗人。这期间他写下脍炙人口的“三吏”、“三别”,把穷困潦倒的艰难写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度。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写到杜甫坎坷不平的一生,我想:
长安居住近十年,生活贫困,后靠献附才得授小官,随着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被困长安城中半年,被唐肃宗称为左拾遗,创作的三吏三别,不禁令人慨叹,大厉五年冬辗转途中去世,他的一生过的可谓是“虚浮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怀才不遇,仕途不顺,常困于困境中,创作诗歌来表达对生活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一生的追求,忧国忧民,生于乱世缺仍能够坚持下去,通过诗歌展现出自己的生活。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
摘自:《垂老别》。《垂老别》是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三吏三别”之一。此诗通过描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悲戚场景,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人民遭受的灾难和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精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 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 远近理亦齐。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著名组诗“三吏三别” 之《无家别》
【注释】
携:即离。无所携,是说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
“近行”二句:是以能够服役于本州而自幸。终转迷:终究是前途迷茫,生s凶吉难料。
齐:齐同。这两句更进一层,是自伤语。是说家乡已经一无所有,在本州当兵和在外县当兵都是一样。
【译文】
虽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
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赏析】
这六句诗,层层转折。“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这是第一层转折;上句自幸,下句自伤。这次虽然在本州服役,但内顾一无所有,既无人为“我”送行,又无东西可携带,怎能不令“我”伤心!“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这是第二层转折。“近行”孑然一身,已令人伤感;但既然当兵,将来终归要远去前线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处!“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这是第三层转折。回头一想,家乡已经荡然一空,“近行”“远去”,没有什么差别。六句诗抑扬顿挫,层层深入,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主人公听到召令之后的心理变化。如刘辰翁所说:“写至此,可以泣鬼神矣!”
石壕吏
唐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为“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练,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风格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石壕吏》是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中的一首。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杜甫
作者: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原文:
《阁夜》 【唐】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译文:
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号角声起伏悲壮;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贤还是愚)都终归黄土;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么呢。
名句欣赏: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时候,诗人忧愁难眠,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革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雨后天空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景色是够美的。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它的妙处在于:通过对句,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三吏三别”分别为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它们都是杜甫的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备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读《杜甫传》,最想看看他在成都的各种牵绊。
还没讲到入蜀,却回望了他的作品与人生经历。
“感时花渐泪,恨别鸟惊心”的《春望》 ,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的《赠卫八处士》。让全体国人无不共鸣。
再重读三吏、三别,让人从现实中惊醒,新婚别离,暮老参军之别,战士重返战场无家无亲人可别的人间惨剧,随时有可能发生,或者说已经在中东和俄乌发生着。
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盛唐从此衰落,但无论史家记录和描述这段历史,都远不及杜甫的“三吏三别”、《北征》《羌村》给后人留下的历史记忆和人性表现。
王鼎钧说,“大人物属于历史,小人物属于文学”,“历史记得一将功成,文学记得万骨枯”。某种意义上,没有安史之乱,杜甫达不到这样的高度,成为不了一个伟大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