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致电聂荣臻并晋察冀边区,祝贺他们“已经创造晋察冀边区成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毛泽东亲笔题词:“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
谁能想象得到,这个孤悬敌后,却包括了三省七十二县、十万平方公里、一千二百余万人口的模范抗日根据地,是由大约三千名八路军干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之内建立起来的。
一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的部队战士以极大的爱国热忱投入到对日军进攻的抵抗作战中,配合打出了平型关战斗这样的胜仗,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救国的热情和信心。但由于受国民党统治集团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战略方针的束缚,抗战正面战场的部队官兵难以充分发挥战斗力,不断陷入被动,节节败退。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由此,华北战局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退居次要地位,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敌后游击战争开始处于主导地位。
▲八路军在平型关战斗中缴获的地图
对此,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早有预料。10月20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指出:敌占太原后,战局将起极大极快之变化,第一一五师等部及八路军总部有被敌隔断的危险。因此,拟作以下部署:留一一五师独立团在恒山、五台山地区坚持游击战争,一一五师主力转移到汾河以西吕梁山脉;总部应转移至孝义、灵石地区。11月13日,毛泽东再次发出电报,要求八路军进一步发挥独立自主精神,坚持华北游击战争,力争山西省的大多数乡村,使之成为游击根据地。
▲日军侵占太原
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八路军各师主力分别在晋察冀、晋东南、晋西北和晋西南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孤悬敌后,没有己方物资和兵力支援,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想要游击战争“多打小胜仗,兴奋士气,用以影响全国,促成改造国民党,改造政府,改造军队,克服危机,实现全面抗战之新局面”,就必须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作为保存、发展自己和消灭敌人的战略基地。
聂荣臻和他率领的3000名八路军干部,就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受命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
二
太原失守后,晋察冀地区国民党旧政权基本瓦解,社会秩序极端混乱,散兵流匪借机作恶,人民情绪惶恐绝望,市镇县城萧条荒凉,到处都是一片兵燹之后的死寂气氛。
八路军战士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伤病员得不到及时的治疗,物资无法运输补给,空中已经飘着雪花了,战士们却还赤脚穿着草鞋。不过比起这些,最大的困难还是兵力过于单薄。一一五师机关的同志常说,要问司令部人有多少,一盆菜就够吃了,一条炕就够睡了。这虽然是玩笑话,却真实地道出了当时干部人手严重不足的情状。
此前,一一五师于10月22日在五台山分兵两部,主力部队随八路军总部南下驰援娘子关,师政委聂荣臻率剩下的部队留守五台山,创建晋察冀留在五台山的部队不过三千人,主要是一个独立团、一个骑兵营、几个连,还有一些干部。在晋察冀偌大一个地区开展工作,这点力量显然是十分单薄的。部分战士也因此对建立根据地信心不足。
如何才能战胜困难、渡过难关,完成开创根据地的任务呢?聂荣臻首先考虑到的,就是要让每一个留下来的同志都能正确领会中央决策的意义,把中央放手发动群众、组成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图变为每个指战员的自觉行动。他多次召开会议,与大家讨论在晋察冀地区建立根据地的必要性、可能性和艰巨性。晋察冀地区位于平汉、平绥、正太、同蒲四条铁路之间,在此建立抗日根据地,既能直接威胁北平、天津等战略要点,又能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将来也会成为反攻敌人的前线有力阵地,更能成为抗战的一面旗帜,兴奋士气,影响全国,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和战略意义。当然,这样的战略要地同样会为敌人所关注,战斗必定是艰苦卓绝的,但只要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利用连绵险峻的山地优势,多打小胜仗,积小胜为大胜,从全面来看,我们比敌人强,而且会越来越强。经过反复的讨论和思考,大家都鼓起了斗争的勇气,树立了胜利的信心。后来聂荣臻还在五台山写下了“为保卫祖国而奋斗到底,誓与华北人民共存亡!”的题词,这既是他下定的决心,也是他对在晋察冀坚持敌后斗争的同志们的勉励。
▲八路军晋察冀部队指战员学习“拥政爱民公约”。
创建晋察冀根据地,聂荣臻充分借鉴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关如何建立、巩固、依靠、扩大根据地的或直接或间接的斗争经验。要建立根据地,就必须有军队,有政权,有共产党的组织,有广大群众的支持。
11月7日,即太原失守的前一天,中央指示正式成立了晋察冀军区,任命聂荣臻为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军区成立后高度重视扩大武装力量的工作,组织了许多工作团和工作小组,分散深入到晋察冀的广大山区中去,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并着手建立农会、青年救国会、妇女救国会等群众团体。通过耐心深入的工作,扫清了敌伪汉奸造成的“不要参加武装,安心做顺民”的消极惶恐情绪,打破了旧社会“好汉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观念,饱受国破家亡之苦的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晋察冀迅速发展起若干支抗日义勇军和游击队,武装力量得到发展壮大。为了加强各地武装、便于指挥,13日,建立了隶属于军区的四个军分区。各分区都成立了三个相当于团的大队,有各自控制的区域,有向纵深发展的活动范围,四周与地接壤的广大地区,就是各自的游击区。各军分区的武装力量,加上人民武装以及收编改造的杂色武装的配合作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使晋察冀地区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片国土回到人民手中。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左2)在前线指挥作战。
队伍数量扩大了,聂荣臻又加紧整理与扩充武装力量,淘汰坏分子。军区以原来的随营学校为基础创办了一所短期的军政学校,教授军事知识、政治理论和党的基本政策,将培养的干部迅速充实到各部队和地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到1938年1月,全军区发展党员近五千名,党员在连队中的比例逐渐达到五分之一以上,同时清除了千余名混入军队中的各种不良分子。
经过一番整顿,赤手空拳的农民变成了武器相当齐备的民族战士,零星的游击队、自卫队、义勇军逐渐汇合而成营、成大队、成支队,建立了正确的政治制度与生活制度,若干小队伍逐渐组成兵团性质,有些大队伍开始向正规化的道路转变……军区武装的日渐壮大,使得晋察冀具备了建立根据地的最基本力量的一环。从1937年11月到1938年春,日军连续调集重兵对初创的晋察冀边区进行多路进攻,结果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根据地在敌后站住了脚。
▲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合影。
为了要建立一个巩固的抗日根据地,除了加强武装力量之外,聂荣臻同时积极联合各方抗日力量,推动恢复地方政权。1938年1月10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河北阜平开幕,来自各抗日党派、各抗日阶层和团体的代表、蒙藏回等少数民族的代表以及和尚喇嘛等代表济济一堂。聂荣臻也是这149名代表中的一员,并在会上当选为边区政府委员。这一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会选举通过了由共产党员和抗日进步人士组成的敌后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并通过了政治、军事、财政、经济、文化教育、群众运动、妇女运动等七个决议案,晋察冀的各项工作有了初步的行动准则。之后,临时行政委员会又先后拟定了边区政府组织法、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暂行办法、减租减息单行条例、区村镇公所组织法及区村镇长选举法等法律法令。
▲聂荣臻(左)与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主任宋劭文在交谈。
边区临时政权机关的建立,重新凝聚起了边区人民飘荡无依的心绪,极大地稳定了人心。部队各工作团的前期工作,加上边区各项政策赋予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使得人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表现出更加空前的活跃。到3月,工、农、妇、青都召开了各县和全边区的代表大会,成立了各种领导机构,仅农民救国会的会员就达到近六十万人。抗战动员、救亡宣传、侦察除奸、慰劳补给乃至枪林弹雨的作战一线,处处可见动员起来的人民群众,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提供了强有力的群众条件,使得敌人在“扫荡”根据地时寸步难行。在战斗缴获的日军文件中,敌人哀叹:“晋察冀的组织是神秘微妙,不可理解的组织,老百姓可以随便用眼色或手势传达八路军要知道的消息,速度比电话还要快。”
三
1938年秋季,日军发动了对晋察冀边区的又一次多路围攻。在反围攻的48天中,边区军民进行了大小一百多次战斗,毙伤敌人五千余名,粉碎了侵略者“北围五台”的幻梦。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那封慰问电,便是晋察冀边区在此次作战过程中收到的。
▲晋察冀边区人民组织担架队配合八路军作战,抢运伤员。
党中央对晋察冀边区的肯定给边区干部群众带来了极大的鼓舞,电文中“长久保持晋察冀边区是最进步的模范的抗日根据地,作为将来进攻日寇最好的前进阵地”的慰勉,也使得边区同志更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决心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根据地,要经得起更为残酷的考验。
这次战斗后不久,聂荣臻就晋察冀创建一年的斗争情况,向中共中央写了一份详尽系统的报告。毛泽东认为报告有很大的教育意义,要求修改补充后成书出版。1939年5月,补充修改后的报告由毛泽东定名为《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在延安、重庆两地公开发行。毛泽东亲自为这本书题写书名并作序,朱德、王稼祥也为此书作了序。
▲1938年美国驻华武官卡尔逊来晋察冀边区访问,聂荣臻(中)与卡尔逊交谈。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这本书对外对内意义甚大”。作为第一本系统介绍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战的专著,这本十万余字的小册子和它所介绍的晋察冀边区,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不少外国民主人士、国际友人纷纷到晋察冀边区来一睹究竟。而此时的晋察冀边区,已经进入了巩固发展时期,在实行民主政治、组织军民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发展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与国民党统治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率领抗战建国教学团在晋察冀边区深入考察了六个多月,走访了十五个县、五百余村的党政军民各界人士。他在所写的《华北敌后——晋察冀》中,盛赞晋察冀是模范的抗日根据地:“模范的抗日民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晋察冀,象征着中华民族解放的胜利,象征着新中国光明灿烂的前景。它的名字深深地铭刻在人们心头的深处,激荡着每一个爱国者,每一个有志气的中国人,特别是鼓舞着年轻一代的希望和向往。”“就是因为边区的各党各派、各阶层、各抗日人士精诚团结,力求进步,所以在今天形成为一个新中国的雏形,具体地说明了争取最后胜利,以及建国成功的方法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