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有无数部军事战争题材电影登上荧幕,其中有10部电影堪称战争电影的经典之作。你看过哪几部?
1、《上甘岭》
《上甘岭》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56年摄制的战争电影(黑白),讲述的是朝鲜战争中的上甘岭战役。
该片主题曲是《英雄颂》,其插曲《我的祖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红色经典歌曲。“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作为电影《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至今广为传唱。
中国电影资料馆于2020年10月25日宣布已完成本片的4K修复,并以专场上映。
影片讲述了抗美援朝进入最关键的决胜阶段了。美军在板门店谈判期间,暗中调集大量军队,发动突然袭击。美军目标很明确,就是攻占上甘岭,以此作为据点,进而夺取五圣山,以此增加谈判的筹码。在上甘岭守卫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八连。面对比我方多得多的敌军,志愿军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顽强抵抗,以此拖延美军时间,粉碎敌人阴谋。连队在连长张忠发的带领下,与美军浴血奋战。虽然坑道里的环境恶劣,而且面临着断水断粮的危险,但是志愿军硬是坚守了24天,为中朝联军大反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故事片《上甘岭》是第一部表现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电影。影片成功再现了志愿军战士的英勇形象,将战争的残酷场面真实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其中的插曲《我的祖国》更是脍炙人口,半个多世纪以来久唱不衰,成为电影音乐中的艺术精品。
2、《地雷战》
《地雷战》,196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以海阳地雷战真实历史为背景,在海阳拍摄了军事教育片《地雷战》。同年上映,全国观众家喻户晓。主演白大均、董元夫等。该片在1974年的第14届维也纳国际电影节获纪念奖。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经典战争电影。 拍摄地点是山东省海阳市赵疃村。讲述抗日战争时期,各村民兵联防运用地雷战术,歼灭进犯的日军,取得反扫荡胜利的故事。
1962年上映的经典黑白影片《地雷战》,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在人民战争光辉思想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胶东抗日根据地边缘村庄赵家庄和附近几个村庄,为了抵抗日伪军的袭击和扫荡,依靠群众组织民兵进行联防,运用地雷战术,歼灭了进犯的日军,取得反扫荡胜利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影片取材于山东海阳县人民群众用自制的土炸药制造地雷抗击日寇的故事。片中原型是抗日老英雄于化虎和民兵英雄孙玉敏。影片生动感人,质朴灵活。英雄的勇敢智慧与日寇的狡诈凶险形成尖锐的对峙,并在反复较量中展现出各自的形象特征。该片展现胶东农村的地方风貌,具可看性的同时,对体现人民战争的思想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电影《地雷战》中,赵虎等民兵设计了“夹子雷”、“头发丝雷”等反工兵地雷。这些地雷都不是电影工作者凭空捏造的,在现实中曾经真正对日本工兵造成过打击。此外,在石雷附近埋设铁片等金属物件,吸引日本工兵,也是地雷战中常用的手段。
3、《小兵张嘎》
《小兵张嘎》是以中国内战和日本侵华战争为背景,以一个身处战争当中的名为“张嘎”的小八路军为主角而写成的著作。“张嘎”的原型是燕秀峰(小名曾为“张嘎”),生活在河北省白洋淀。
1963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根据同名小说改编,拍摄成了一部同名影片(导演崔嵬),该片被称为新中国儿童片一座丰碑,也是一部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电影《小兵张嘎》上映,很快轰动全国,电影中深刻的刻画出了“嘎子”这一英雄人物,成为了全国人民崇拜的小英雄,那时候报纸报刊,走廊墙壁,电影院的宣传画上都是嘎子的照片。
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白洋淀地区。嘎子做梦都想参加八路军,自从奶奶为掩护老钟叔被鬼子杀害后,嘎子只身进城寻找侦察英雄罗金宝。参军后,他配合区队打了一场“挑帘战”。因违反纪律赌气出走,后与胖墩等小伙伴重返县城,他要单独给奶奶报仇。我特派员刘燕遭伏击失散,后被渔家姑娘玉英搭救,鬼子派石磊冒充特派员混入区队,其阴谋被嘎子识破,由于特派员肩负着药品能否成功运输的重任,所以围绕真假特派员展开了斗智斗勇。通过一系列战斗之后,嘎子逐渐成长为自觉遵守纪律的战士,他和小伙伴们配合区队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大批药品安全穿越了敌人的封锁线。
4、《地道战》
《地道战》,中国军事教学电影,由八一电影制品厂出品,1965年上映,导演任旭东,主演朱龙广、王炳彧、张勇手等。河北冉庄地道战遗址是这部影片的主要拍摄地。
《地道战》反映了抗日战争期间冀中人民利用地道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的情景,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家卫国的壮烈场景。
40年来,这部影片拷贝共在国内外发行3000余部,截至目前观众已超过18亿人次。
“地道战,地道战,埋下神兵干百万”。这是老电影《地道战》中耳熟能详的插曲。抗战时期,地道战“化无险可守的华北平原为不可攻克的要塞”,使得武器简陋的敌后抗战军民能够借助改造后的地形与装备精良的日寇对抗。解放后,通过报纸、电影等各种媒介的传播,地道战得到了广泛传播,被全国人民熟知。实际上,地道战这种战术手段不是抗战时期的发明创造,而是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渊源。
这部电影带着强烈的时代烙印,小时候虽然喜欢看,但也就是看看热闹,背景全无概念。现在明白了为什么会有地道战这种形式了。华北大平原无遮无拦,地道是非常好的隐蔽方式,当工程够大时,无异于一座地下长城的作用。
家喻户晓的电影《地道战》让抗日地道声名远播。影片故事发生在冉庄,但许多情节包括部分取景都是在山底村。电影中民兵队长高传宝的人物原型,就是山底村民兵队长刘玉宝,抗日区长赵平原的角色原型,就是磁武县一区区长赵廷训。
提起地道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保定冉庄。但实际上,目前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巷道最长的地道,在邯郸市峰峰矿区义井镇山底村。
5、《高山下的花环》
中国战争电影的天花板却并不是这些中的任何一部,而是一部近40年前的经典作品——《高山下的花环》。
《高山下的花环》上映于1984年,改编自李存葆的同名小说,是一部少有的描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争电影——影片上映之时,这场战争还尚未结束。
《高山下的花环》电影引发的轰动,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也成为了自卫反击战中最感人的电影。
在那个年代,我们的电影工业还很落后,没什么像样的道具,也没有精美的特效。想要体现战争的宏大场面,很遗憾,只能用真枪实弹,实兵实拍了。
无论是剧情、道具、真实程度还是人物选角,《高山下的花环》几乎都是无可挑剔的,给观众展现了最真实的战场,以及一群有血有肉的中国军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真情实感,让人印象深刻。可以说,谢晋导演的选角就是完美的,而演员们的努力也极为重要。
6、《血战台儿庄》
《血战台儿庄》是一部中国大陆在1986年制作的电影,翟俊杰与杨光远合作执导,再现了台儿庄战役的历史。这部电影是中国大陆方面首次使用电影艺术的方式叙述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作用,因此在首映时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此电影与大陆其他电影风格截然不同,诸多细节迥异,甚至采用了国军的诸多习惯,如在军事地图中将日军绘成红色,国军为蓝色。
包括临沂大捷、滕县保卫战、台儿庄大战的内容。
故事回放: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惨案”后,改编了日军华中方面军战斗序列,新任司令官一到任,即打算与华北方面军南北夹攻,合围徐州,一举打通津浦线。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军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也飞抵徐州,部署这一重大战役。他力排众议,大胆启用代人受过的张自忠为五十九军军长,并收编了川军王铭章部。1938年3月,日军矶谷师团孤军南下,进犯徐州。李宗仁决定在徐州以北的要塞台儿庄与日军展开大规模会战。他命令孙连仲部、张自忠部、汤恩伯部完成对日军的合围,并炸掉运河浮桥。中国军队破釜沉舟,浴血奋战,歼敌万余人。台儿庄之战大获全胜。
7、《大决战》
《大决战》是八一电影制片厂于1980年代中期开始拍摄的关于三大战役系列电影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部电影的合称,影片于1990年代初期方始杀青,并于1991年上映。
这三部电影分别于1990年、1991年与1992年上映,每一部都有200多分钟时长,场面宏大、细节丰富。
三部曲由中央军委直接牵头,本片摄制领导小组成员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北京军区、沈阳军区、南京军区、济南军区、兰州军区、海军、空军、中央军委办公厅、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河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广播电影电视部、铁道部、文物局、电影局、总政文化部、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有关负责人组成。
本片在史料工作方面得到了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大力协助。
这一长串名单直白地让我们感受到,这三部电影的诞生是借了举国之力,过去没有过这么大的阵势,以后也很难再现了。
电影《淮海战役》中的宏大场面
8、《太行山上》
《太行山上》为2005年的一部中国电影,以抗日战争为主题,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献礼电影之一。导演为韦廉,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
在太行山上、崇山峻岭间,八路军以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和日寇周旋。抗日烽火熊熊燃烧,军民热情空前高涨,热血男儿踊跃奔赴战场。
卢沟桥事变后,华北危急。国共合作的背景下,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在总司令朱德率领下东渡黄河奔赴前线抗战。山西实权人物阎锡山面对“国、共、日”三股力量颇为头疼,提出“守土抗日”的口号。在民族大义的影响下,于形式上支持八路军抗日。朱德筹划于日军进犯山西的必经险地平型关截击,115师成功击败板垣师团,再现平型关大捷的历史片段。同时八路军用灵活的战术减轻了国军战场的压力。不久日军以优势兵力、装备围攻太原一线,蒋、阎战略判断失误,正面战场接连失败,八路军转入敌后根据地建设,自此拉开了军民抗击日寇的伟大事业。
9、《集结号》
《集结号》是以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为题材的中国电影,导演为冯小刚,张涵予主演。2007年12月18日在北京工人体育场首映。
本片系根据中国大陆作家杨金远的小说《官司》改编。杨金远曾明确地表示,小说最初的灵感就来自一名河北退伍老兵常孟兰的故事。
电影起始为1948年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主角谷子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独立二师一三九团三营九连的连长。在汶河阻击战中,团长刘泽水命令谷连长为断后部队,听到集结号后才可撤退。
当他终于回到当年发生血战的旧窑场,却发现战场遗址已因煤矿开采而面目全非。除了谷子地之外,没有人知道,甚至没有人相信就在这个窑场下面,躺着几十名壮烈牺牲的战士。谷子地发疯似的挖掘如山的煤矿,无论如何他都要让真相大白。
最终汶河修水利时发现了这个窑,里面的47具遗骸确认是中原野战军独二师一三九团九连的全体战士。最后,谷子地和他的47个战友一同被授予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
2004年韩国电影《太极旗飘扬》取得重大成功,其爆破场面逼真而叫人震撼,因此冯小刚导演特别邀得部分《太极旗飘扬》的幕后制作团队参与《集结号》的拍摄。
突破性的震撼战争场面,直指心灵的救赎追问,让观众体验了以往国产商业大片从未给予的观影高潮,纷纷被《集结号》的“催泪弹”击倒。
10、《红海行动》
《红海行动》(英语:Operation Red Sea)是一部2018年上映的3D军事动作电影,根据2015年也门内战撤侨行动的真实事件改编。由博纳影业出品,香港导演林超贤执导,冯骥编剧,张译、 黄景瑜、海清及杜江领衔主演;张涵予特别出演。
此片作为2018年春节贺岁电影于2018年2月16日在中国内地各大电影院上映,至下映共取得36.5亿票房,成为中国大陆2018年度电影票房冠军,目前在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上位列第五位;3月1日于香港及澳门上映。
《红海行动》是一番截然不同的风景,爆裂残忍,血肉模糊,慷慨悲壮,真实感十足而又将类型电影的特性和优势发挥到极致。这部作品也成为如今最大的一匹黑马,从首日排片仅10%位列春节档第四到如今票房突破30亿,口碑评分春节档史上最高,《红海行动》实现了上映之前霸气承诺的漂亮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