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稀土应用产业园的智能生产车间,AI质检机器人正在精准分拣稀土磁钢,使企业质检生产力倍增;北方稀土冶炼分公司(华美公司)里,生物冶金技术让微生物成为尾矿回收的“生态工匠”;卧龙永磁电机产业园的流水线上,搭载高性能磁体的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正批量下线,奔赴全球市场……初秋时节的包头,处处涌动着稀土产业项目建设的热潮。“世界稀土之都”正以项目为笔,在“两个稀土基地”建设蓝图上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答卷。
由中国二冶承建的金力永磁(包头)科技有限公司三期年产2万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绿色制造项目工地正在忙碌作业中
项目集群攻坚,筑牢全产业链根基。2024年,全市54个稀土重点项目完成总投资252亿元,35个项目顺利投产,推动稀土产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全球最大的10万吨级绿色冶炼升级改造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我市稀土冶炼分离产能占全国近六成;金力永磁三期年产2万吨高性能钕铁硼项目开工建设,全部投产后将形成4万吨年产能,成为全球最大的高性能钕铁硼生产基地。从白云鄂博矿山的稀土原矿开采,到金力永磁车间的高性能磁钢加工,再到卧龙永磁电机产业园的终端产品组装,一条贯穿“矿—土—材—用”的完整产业链已然成型。全市270家稀土企业在包头构建起协同发展的产业“新”生态。
科技赋能项目,突破关键技术壁垒。在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的推动下,内蒙古国创稀品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科研团队攻克稀土RES彩色墨水屏产业化难题,建成国内首条量产线,预计年内实现百万级产能;金力永磁研发的晶界渗透技术,将重稀土用量降至0.5%以下,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其生产的高性能磁体成为比亚迪、特斯拉等企业的核心供应商;张洪杰院士团队研发的生物冶金技术让微生物成为尾矿回收的“生态工匠”,年处理千吨级生产线即将投产,为稀土资源高效利用开辟新路径。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13家国家级稀土创新平台,2086件有效专利为项目建设注入硬核科技力量。
绿色智能转型,引领项目高质量发展。包钢集团投资建设的绿色冶炼项目,以先进技术实现环保设施同步运行率100%,成为行业绿色发展标杆;北方稀土投入1.18亿元实施20个数字化项目,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提升至79.19%,获评自治区“卓越级智能工厂”;国创稀品将稀土转光粉应用于灯具导光板,研发的护眼灯能将有害蓝光转化为有益光,兼具健康价值与市场潜力;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开发的热管理纺织材料,让工装实现“瞬间凉”效果,已批量应用于企业生产。
中国北方稀土标志性建筑
如今,全市46个稀土重点项目接续发力,向着2025年1300亿元产值目标冲刺。从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到生产线的量产转化,从单一材料生产到全产业链布局,一个个硬核项目正将稀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稀土产业正以科技创新为笔、项目建设为墨,书写着从“资源富矿”到“产业高地”的精彩答卷,让“工业维生素”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苗雨蔚;摄影: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