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集孔孟以来儒学之大成,被后人尊称为“朱子”。
朱熹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福建武夷山度过,他在这里著书讲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也留下了朱子理学的深厚底蕴。
朱熹园又称“武夷精舍”,初建于1183年,位于福建武夷山九曲溪畔,隐屏峰南麓,是朱熹讲学、著书、立说的重要场所,他在此完成了《四书章句集注》等重要著作。
武夷山朱子文化研究中心顾问 周洪舰:武夷精舍是朱熹亲手规划建设的书院,作为朱子学术研究与思想传播的重要场所,朱子集孔孟以来儒家思想之大成,构建了博大精深的理学体系。
朱熹强调“以民为本”“爱民如子”“体恤于民”等民本思想,他曾积极说服地方官员设立民间社仓,将从官府和富户借来的粮食存放于社仓内,平时可以将粮食借出,等到秋收后再附带利息还回来。经营几年后,社仓便拥有了相当数量的“储备粮”,可以在必要时赈济灾民。后来各地相继效仿,据明嘉靖《建宁府志》记载:“社仓,前贤创之,后人因之,皆惠政也。”
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张品端:朱熹在五夫创办社仓,是朱熹民本思想的重要实践。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提到,“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今天,我们一定要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爱民、敬民、富民。
距离武夷山约50公里的五夫镇是朱熹少年时代生活、学习的地方,他的理学思想从这里萌芽。曾写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
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陈国代:这首诗一方面写出了老师对朱熹个人品德的养成、社会治理的能力以及民生问题的解决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则反映了朱熹遵循正确的方向不断努力。我们每个人都要像朱熹一样,尊师重教、积极进取,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与处事能力。
跨越千年,朱子余音犹在。近年来,当地依托朱子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在精心打造的“理学小镇”,游客可体验传统书院文化,感受浓厚的儒学氛围。
大型山水史诗《月映武夷》用创新的舞台表达演绎出朱熹的成长足迹,使观众在武夷山水与哲学思考中,开启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当地还推出特色研学旅游线路,吸引众多学子前来探寻朱子文化之源。
武夷山市五夫镇党委书记 刘峰: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我们通过“农文旅+研学”融合发展的模式,引导学生培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价值观念。我们要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赵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