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18:30,泰国巴真府传出消息,有民众向相关部门投诉称,在卡宾武里县304号公路附近某工业园区前方区域,出现了一块由某公司设置的中文广告牌。广告内容为“引进外国劳务到泰国工作”,并附有联系电话,引发舆论关注。
据悉,该广告共有两块,均为近期新设,安装牢固,但目前尚无法确定其是否符合泰国《劳动法》相关规定。
事实上,类似的“引进外国劳工”广告早在去年便曾出现在304号公路沿线,相关部门当时已对广告牌进行拆除并送检。
此次事件曝光后,巴真府公路局接到投诉并迅速派员前往拆除广告牌。同时,巴真府警察局局长已下令彻查广告牌的设置背景及背后公司身份。
值得注意的是,在卡宾武里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也发现了另一块内容相似的中文广告牌,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不满情绪。
巴真府民间社会团体也在当地政府大楼前及网络平台上发布联合声明,明确反对将该府纳入“东部经济走廊”(EEC)扩展区域,呼吁终止一切相关政策制定的顾问会议(Focus Group),并强调必须让民众广泛参与战略环境评估。
他们还直言反对“引进灰产”,担忧此类广告背后可能隐藏不法劳务操作和外籍势力介入风险。
目前,事件仍在进一步调查中,社会各界对相关行为是否合法合规表示持续关注。
泰国人,是不是全理解错了?
在泰国“中文广告牌”再度引发争议之际,我们不妨冷静下来,回归事实与常识。
可以理解部分泰国民众对外来人口、语言与就业安全的敏感,尤其是在看到陌生文字时,本能地产生“外来人是否会抢饭碗”的焦虑。但必须强调的是,议论不能建立在误读和情绪上。
首先,从此次事件看,该广告牌本质上属于一家人力资源公司,目标并非“吸引某一国籍的工人来泰务工”,而是面向企业客户提供劳动力解决方案。
这类公司存在的意义在于缓解企业“用工荒”问题,给予人力资源配置,而不是引入“灰色劳工”。
广告语言选用外文,是出于该公司面向的业务范围及合作对象,并不等同于“违规”。
其次,一个多语言社会中,出现外文招牌本不罕见。
广告是否违法,应由法律标准而非民众情绪来判断。
若因一块中文广告便上纲上线,不仅是对基本事实的误判,也反映出泰国部分社会舆论对语言与国籍之间关系的混淆乃至焦虑。
在全球化语境下,理解力和判断力应成为公众讨论的基本素养。
理性讨论、依法监管,才是回应公众疑虑、保障本地利益的正确方式。
情绪可以有,但不应凌驾于事实之上。
文:布周十面派、泰国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