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合肥,热浪袭人。户外球场边上,一位小女孩站在泡沫纸箱前,箱盖上写着:“暑期历练 按需支持”。她的身边,是几瓶矿泉水和碳酸饮料。不远处,一位男士戴着帽子,倚在一棵树下,悄悄关注着一切。他是女孩的父亲,也是这场“摆摊实验”的发起人。
一次源于磨练的 教育尝试
几天前,王成飞刷到一个短视频:一个小朋友在街边摆摊卖水,背后是默默守护的家长。
“这种方式挺好。”王成飞说,他希望孩子能在真实的环境里接受磨练。
“我知道她怕生,不爱说话,也没受过太多挫折。”他说这话时带点迟疑,“不是为了让她吃苦,也不是要她挣钱,就是想看看她会怎么应对。”
他把想法说给了小学四年级的女儿王煜褀,“她一开始说‘可以试试’,我知道她其实有点害怕,但她点头的那一刻,我有些感动。”王成飞说。
第二天,他就开始准备材料:矿泉水、碳酸饮料,一个泡沫纸箱,小板凳,还有那行字——“暑期历练 按需支持”。“我特意不写价格,尊重每个支持孩子的人,也给孩子留一点自由度。”王成飞这样解释。
出发前,他问女儿:“你有信心吗?”王煜褀说:“有。”
烈日下,艰难成交第一单
第一次出摊是在7月11日下午,大女儿负责摆摊,小女儿陪伴。
他把孩子安顿好之后,自己退到几米远的树荫下,既像个旁观者,又像一根看不见的线,在背后牵着孩子。
现实有点“残酷”。到了下班高峰,小女孩站了半小时,一瓶水也没卖出去。她的眼圈红了,带着哭腔说:“爸爸,我怕,没人买……”
王成飞承认,那一刻心疼涌上心头,“你说我想让她受这个苦吗?不想,但我也不能这时候走过去接手。”他强忍着想上前的冲动,站在原地,说了一句:“慢慢来,要有耐心。”
过了不久,终于有一位女士停下来,从她手里买了一瓶水。“我看到她用电话手表打电话给妈妈,快乐地说着‘我卖出去了!’”王成飞感慨,“那种兴奋是真的。”
第一次出摊的一个半小时,王煜褀卖了7瓶水。看着女儿一边擦汗一边收摊,王成飞心里五味杂陈,“她是真累了,脸晒得通红,但我看得出来,她在咬牙坚持。”
从怕羞到主动的改变
第二次出摊前,王煜褀提出自己打包物品,自己搬泡沫箱。父亲看出了王煜褀的变化:“她像模像样地收拾,一路上还和妹妹聊今天怎么介绍产品。”
这一回,她更主动了。尽管声音仍不大,但她开始主动向人打招呼:“叔叔阿姨,来瓶水吧。”
“她把最冰的水递给顾客,会笑着说谢谢。”王成飞说,这些细节变化,比卖了多少水更重要。
那天,她卖了34元,并能自信地和人对视。第3天摆摊时,她没有了初次的拘谨和羞涩,站在摊位前,像个“小掌柜”。
“她还是会紧张,但已经不像第一天那样怕了。”王成飞说,“真的高兴,看到她每一次进步,都是努力的结果。”
这3天,王成飞在社交平台发了记录,不少人点赞评论。有人留言“这才是暑假的意义”,也有人感叹“孩子真懂事”,还有人私信他说,自己也想让孩子试试。但也有人问:“这么小的孩子,扛得住吗?”
王成飞坦言:“我不是在训练一个‘卖货机器’,也不是要她提前进入社会,只是想让她丰富一些经历,不把暑假局限在作业本里,而是在阳光下成长。”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王书浒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