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在上海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悉心护送下,数月前还在火车站周边捡瓶子为生的岳某舜,终于踏上了阔别已久的老家江苏阜宁陈集镇的土地。这背后,是救助站“甄・爱”工作室的工作人员通过科技甄别、过硬本领和人文关怀,为这位老人点亮了回家的路。
苏北方言里,药和岳一个音
今年5月26日,铁路上海站南广场突发一起60岁左右老人打架事件,其中一位老人伤势严重,左上颚贯穿伤,伤势较重。静安公安分局火车站派出所民警通过人脸比对、姓名核查以及现场走访后始终未能查明老人的身份信息。民警在送医后,随即向上海市救助管理站发出协查请求。
救助站“甄・爱”工作室的唐怀斌和盛瑄阳晟接到消息后,马不停蹄地赶到长征医院急诊抢救室。病床上的老人脸上缝了数针。“你叫什么名字?哪里人啊?”唐怀斌俯身凑近问。老人喉咙里滚动着,挤出几个词:“药某孙,吃药的药。没上过学,也记不得哪里人了!”
唐怀斌在询问老人
唐怀斌是救助站“甄·爱”工作室带头人,在数十年如一日的甄别服务中,已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带领团队创造性提出“甄别寻亲十二法”——口音特征辨别法、相貌特征辨别法、语言引导法、环境地理痕迹法、实地寻踪法、人脸识别法、采血比对法、数据库查找法、媒体合作法、站际合作法、公安协查法、头条推送法。
唐怀斌转头跟盛瑄阳晟分析道:“这个人是典型的苏北口音,范围是扬州北边,淮安以南,盐城周边的可能性最大。”
于是,唐怀斌运用“甄别寻亲十二法”中的“语言引导法”进一步问“老药”:“你是盐城还是淮安的,是大丰、滨海、射阳、东台、涟水哪个地方的?”
老人眉头紧皱,语气有些不耐烦地回道:“不知道,不知道,真的不知道我是哪里人!”
唐怀斌并未气馁,换个方式追问:“那您多大年纪啦?属什么的啊?又是怎么到上海来的呢?”
老人沉默了片刻,缓缓说道:“我以前住在长安路75号,这么多年一直在火车站周边捡瓶子为生。”
得到这个关键信息,唐怀斌不敢耽搁,立刻赶到北站派出所查询长安路75号的相关资料。
北站所的户籍民警翻出台账,手指划过长安路的门牌号段:“4-67号归我们,但75号?你到天目西路派出所问一下。”
唐怀斌又赶回医院,满脸期待地问老人:“大爷,您再回忆回忆,长安路75号是哪个弄堂的75号呀?”老人一脸茫然,摇了摇头:“我不记得了。就是以前的棚户区。”
“那您还记得父母家人的名字吗?”唐怀斌接着问。
“药卜史”“吴金凤”老人费力地吐出这两个名字。
唐怀斌将老人说的父母名字“药卜史”“吴金凤”输入系统,然而,跳出的页面显示“无匹配记录”。更让人困惑的是,老人有时又说自己姓“岳”。唐怀斌解释道:“方言里,药和岳一个音。”可即便如此,户籍系统里依旧连个相似的信息都没有。就这样老唐和他的徒弟小盛反反复复走遍了长安路附近所有的派出所,翻遍了当地老旧的户籍册。期间,他们还为“老药”做了人脸比对和头条推送,希望能有一丝线索,但依旧毫无线索。
没有身份证的“老药”回来了
就在调查陷入僵局时,转机悄然出现了。老人的记忆碎片中,偶尔透露出一些关键线索。他说妹妹“药某引”在火车站北广场做钟点工,“穿红马甲擦玻璃”;还说父亲是码头工人,母亲挑过黄沙石子。听到这些,唐怀斌心头一震。他立刻运用“七大方言”辨识技巧对老人的口音再次展开仔细辨识,听完后皱着眉说道:“听着像盐城阜宁那边的口音。因为他说‘舜’的时候,尾音发‘孙’,带点阜宁腔。”
唐怀斌和盛瑄阳晟决定顺着这条线索深挖下去,他们迅速前往天目西路街道的华康居委会和卓越居委会查找。他们称没有长安路75号这个说法,要找到具体的弄堂,看看有没有75号,才能找到他的家。他们翻遍了居委数本老账本都查无此人,但他们没有放弃那万分之一的希望。
6月6日那天,唐怀斌、盛瑄阳晟扶着老人走在窄窄的长安路上。三人从梅园路、恒丰路一直走到了恒通路,老人突然在恒通路路口前停住,枯瘦的手指着对面:“以前棚子就在这儿,对面是变电站,我爸以前码头上做工人。”工作人员抬头一看,果然马路对面是变电站。他们隐隐觉得老人以前有可能是在这里住的。
继续往前走,当走到新桥居委会门口时,老人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兴奋地喊道:“我来过这里!我来过这里!居委会的夏主任!我认识他!”唐怀斌和盛瑄阳晟对视一眼,心中燃起一丝希望,赶忙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从新桥居委调到安源居委会的夏主任。
“夏主任好!夏主任好!”老人亲切地叫道。正在整理档案的夏主任抬头,愣了半晌才认出眼前的老人:“你是……岳某舜?这几年跑哪里去了,怎么没见到你啦?”
夏主任向唐怀斌和盛瑄阳晟解释道:“他父母是1963年从新桥居委会下放到盐城阜宁老家的。我这儿有他妹妹岳某英的联系方式。”唐怀斌和盛瑄阳晟一听,激动得差点跳起来。电话接通的瞬间,唐怀斌清楚地听见听筒里传出一阵哭声:“我有个哥哥!叫岳某舜!”
助力老人找到亲人
通过江苏盐城救助站、阜宁陈集镇镇政府的救助接力,7月8日,岳某舜在救助站工作人员悉心护送下,踏上了阔别已久的老家江苏阜宁陈集镇的土地。这次回归,不仅圆了他多年来的思乡之梦,还为他办理了身份证件,还上了户籍,从此没有身份的“老药”终于能在家里安享晚年了。
原标题:《上海救助站助老人回归江苏老家:他说“舜”的时候,带点阜宁腔》
栏目主编:张骏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