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青海非遗:解码高原文化传承创新赋能中华文明国际传播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3 13:57:00    

青海非遗是中华文明的珍贵切片——热贡唐卡画师以矿物颜料勾勒千年佛韵,藏毯经纬间编织着民族团结的纹样,土族盘绣的一针一线凝结着多民族交融的智慧,“花儿”的歌声里流淌着河湟百姓的生活诗性。这些承载着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遗产,不仅是青海的文化名片,更是中华文明向世界展示包容性与创造力的重要载体。然而,受制于地理环境、传播渠道等因素,许多精湛技艺仍深藏高原,国际知名度与文化价值极不相称:年轻传承人虽坚守匠心,却缺乏面向大众的传播平台;部分非遗项目虽入选世界级名录,却在数字化传播、国际叙事转化上存在明显短板。

由中国传媒大学魏晓阳教授组织的调研团队,深入西宁市湟中区、黄南藏族自治州、互助土族自治县等地,走访热贡唐卡、藏戏、花儿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传承人,考察藏绣、藏毯、土族盘绣等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探索高原文化在新时代的守正创新路径。

一、千年匠心:唐卡与藏毯的传承与创新

在“热贡艺术”核心区域,调研团队目睹唐卡画师国家级传承人夏吾角恪守传统,从矿物颜料研磨、金箔使用到不同流派技艺的传承。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永良与青海圣源地毯集团,传统藏毯编织技艺与现代设计、工业化生产结合,既保留象征民族团结的经典纹样,又成功进入了国际市场,成为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

加牙藏族织毯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永良

二、多彩绣艺:传统针线的现代活力

青海刺绣展现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特色。调研团队走访贵南藏绣、丹噶尔皮绣、土族盘绣等项目,在国家级传承人乔应菊的堆绣工坊见证传统技艺活态传承。以“青绣”为代表的产业基地通过“基地+工坊”模式带动就业,将传统刺绣元素融入现代服饰设计,探索与知名品牌联名开发文创产品,为非遗开辟通往现代生活的路径。

青绣秀娘的作品

三、歌舞回响:联合国非遗的时代之声

“老爷山花儿会”作为活态民歌形式,即兴演唱反映民众生活与时代风貌;黄南藏戏作为藏戏重要流派,通过《松赞干布》等剧目讲述高原历史与汉藏团结情谊。通过与高校合作及国际演出交流,这些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青海文化正焕发新生,成为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媒介。

花儿爱好者在西宁市区小广场即兴演唱花儿

四、银铜匠心:技艺传承赋能乡村振兴

在湟中区阳坡村,省级非遗项目湟中银铜器制作形成产业集群,传承人探索“集体商标+地理标志”模式,通过注册品牌、新媒体拓展市场,助力乡村振兴,让非遗产品成为展示青海文化的名片。

湟中银铜器匠人在雕琢银器

五、聚焦国际传播:讲好中国非遗故事

调研期间,团队与专家围绕“格萨尔”史诗数字化保护、藏香等非遗产品海外推广、地理标志史料支撑、非遗主题文化旅游线路开发等议题交流,凸显青海在保护人类遗产的同时,探索利用世界级非遗资源向全球传播中国故事的创新思路。

调研组一行与青海省格萨尔史诗保护中心主任久美多杰访谈后留影

从唐卡笔尖到藏戏舞台,从刺绣针线到银铜器工坊,青海非遗正以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走向世界舞台。这些承载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遗产,不仅是青海的文化名片,更是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多样性贡献的宝贵财富,正展现中国作为文明大国的历史厚度与时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