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走进市场、商超,面对琳琅满目的鲜肉,有多少消费者能识破那些“挂羊头卖鸭肉”的把戏?坐在火锅店、烧烤店里,面对品相诱人的肉制品,又有多少人能看穿用调理肉冒充原切肉的猫腻?
针对制售假劣肉制品问题,市场监管总局开始行动了:从4月至12月在全国开展整治制售假劣肉制品专项行动,重点针对假冒牛(羊、驴)肉制品,冒充原切肉、鲜切肉等排查整治。这一行动直击当前肉制品市场的突出问题,体现了监管部门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打击的态势。这也是对民生关切的积极回应,为筑牢餐桌安全防线提供了有力保障。
食品安全无小事,肉制品是老百姓餐桌上的“重头戏”,其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市场监管总局此次行动聚焦生产企业、销售商家、网络平台等关键主体,重点排查原料来源不明、非法添加、虚假标识等行为,体现了“靶向治理”的思路。此外,对电商平台和“网红”带货肉制品的抽检,也顺应了当前消费模式的变化,确保线上销售的肉类同样安全可靠。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整治行动强调“处罚到人”,意在让不法分子付出沉重代价,形成强大震慑。
食品安全涉及生产、流通、销售等多个环节,仅靠市场监管部门单打独斗远远不够,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协作,齐心协力守护“舌尖上的安全”。202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明确,要建立健全协同监管机制,强化全链条监管合力,坚决守牢食品安全底线。
近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上取得显著进展——卫生健康部门致力于构建“最严谨的标准”体系,已制定1600多项食品安全标准,为全链条监管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力支撑。农业农村、公安等部门也要以“四严”为根本遵循,力求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对违法犯罪行为实施联合惩戒,织密食品安全防护网。
除了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外,社会监督同样重要。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推出的“你点我检”活动就是很好的尝试——消费者可以主动提出对某类食品的抽检需求,监管部门据此开展针对性检查。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监管的精准度,也增强了公众参与感。在此次整治行动中,市场监管总局也鼓励消费者通过“12315”平台举报问题线索,这是推动社会共治的重要举措。
食品安全问题难以彻底消除,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商家唯利是图,缺乏诚信。要根治这一问题,除加强监管外,还需在全社会倡导诚信文化,打造良心企业,以“真品实价”赢得消费者信任。
一餐一饭,看似平常,却承载着老百姓朴实的幸福期待。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正是在守护这份平凡而珍贵的幸福。当人们能够在超市放心选购、在餐馆安心用餐,体会到的是一种踏实的幸福感,而这正是美好生活最真实的注脚。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评论投稿邮箱:mzpljkb@163.com
文:李阳和(媒体人)
编辑:管仲瑶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