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中试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但由于资金投入大、风险性高,目前中试平台建设还存在集群度低、服务体系不完善、人才短缺等问题,需从多方面着力加快中试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加强标准引领,夯实中试制度基础。建立健全中试平台建设、运营、评价规范,建立一批中试发展急需的标准及计量标准装置和计量标准物质库,加强中试标准统筹协调。引导企业参与标准制定,与上下游产业共同制定中试技术规范和标准,把企业参与制修订中试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作为评价企业经营情况的重要指标。加强中试信息交流、资源共建共享、产业链对接协同,推动中试支持政策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应急管理、生态环境、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等政策衔接。
深化机制改革,提升创新支撑能力。深化中试平台管理运行机制改革,探索成立独立法人的中试平台,将中试项目纳入到中试平台进行管理。按照“谁投入谁获益”原则,依法确定知识产权归属和收益分配,完善科研成果转化中长期激励机制;推动用人单位切实改进人才分类评价制度,完善绩效津贴分配机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作为科研人员考核或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
创新建设模式,健全现代服务网络。探索“政府+企业”“政府+院校”等多种建设模式,推动中试平台多元化发展。整合优化中试服务资源,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布局建设专业化中试平台,鼓励具备条件的中试平台对外开放,加大中试装置开放共享力度,实时公布中试资源、开放状态等信息。支持龙头企业、领军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聚焦前沿技术与研发方向,牵头建设自主产品中试平台,增加自主创新和技术开发投入,提供应用场景和试验环境,带动产品研发设计和验证试验。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优势,以产业园区为依托,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和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组建区域产业联盟中试平台。引入市场化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构,通过购买中试服务等市场手段,满足产业中试需求。
强化协同创新,构建产业创新生态。构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高校主研、企业主用”的协同创新体系,推进高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中试基地和创新联合体,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中心,精准筛选产业需求和关键技术,强化校企协同攻关。搭建中试服务大数据平台,设置中试解决方案、需求发布、典型服务案例、行业动态、政策资讯等功能模块,实现中试服务供需双方的高效对接和有效匹配。
加大资金支持,创新多元融资方式。用好投资基金、地方政府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财政手段,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等参与,鼓励金融机构为中试平台提供贷款、风险投资等服务,探索政府、学校、企业等对中试平台进行股权投资,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社会资本与中试平台联合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捐投结合”等方式,建立多元化的中试平台投入机制,解决中试平台建设运转资金难题。中试平台可因地制宜构建具有中试、创业、运营等复合功能的创新综合服务体系,利用技术服务所得、成果转化收益、企业孵化投资等,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培育中试人才,打造专业人才队伍。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开设中试验证相关课程和专业,或与企业联合建立中试人才培养基地,大力培养工程师和技术经理人等。推进中试平台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完善双向互聘流动机制,着力打造“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队伍。将中试研发人才纳入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计划,招引中试研究、工艺设计、技术交易、质量控制、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人才,并完善薪酬激励与税收政策,培育高水平中试创新团队。
作者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