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院士智慧,共启体质新篇。8月16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与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联合承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第二十三次学术年会”在深圳龙岗开幕,深入探讨中医体质学与多学科交叉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共绘中医体质创新发展蓝图,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中医体质学及相关交叉领域专家学者、临床医生、科研人员等500余人参会。
大会现场
院士领衔共绘中医体质学科发展蓝图
开幕式上,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李宗友表示,中医体质学作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典范领域,在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他提出三点期望: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多元价值;二要力争在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和产品研发上取得标志性成果。三要强化转化应用服务,加强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标准研制。
王琦讲话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中医体质分会主任委员王琦表示,中医体质学推动了从“人的病”到“病的人”的诊疗范式转变,面对新的挑战,他强调要有组织地开展科研、积极促进成果转化,加强人工智能及数字技术在体质中的应用,推动体质学与公共卫生、健康管理深度结合;并寄语青年学者要“清风徐来”,坚守学术诚信,为生命科学研究作出应有贡献。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刘涛表示,广东省立足岭南中医药特色优势,以“三大任务”为总牵引,持续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着力打造创新服务,全省中医药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中医体质分会在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次学术年会的召开,为全国中医体质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了交流研讨、共促发展的宝贵平台。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中医处副处长乔诗凝表示,近年来,深圳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作用,引进王琦院士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团队,成立了治未病质控中心,探索制定治未病的服务标准,宣传普及治未病健康知识,全市治未病工作成效显著。期待借助本次年会,通过更加深入的交流和对话,不断探索中医体质学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为中医药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龙岗区卫生健康局局长许亦群表示,长期以来,龙岗区高度重视治未病及中医体质学工作的开展,积极推进国家治未病服务健康工程,响应九体医学健康计划,成立深圳治未病中医研究院,构建人体全生命周期健康的调控体系。希望北中医深圳医院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强化合作,不断推动龙岗中医治未病工作迈向更高层次。
学术盛宴交叉融合破解中医体质密码
随后,三位院士为现场听众带来了精彩纷呈的主旨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顾东风作题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挑战与展望》主旨报告;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文学军作题为《构建中药安全性与有效性的保障体系》主旨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中医体质分会主任委员王琦作题为《中医体质学的国内外学术进展与学术贡献》主旨报告。
在主会场专题报告环节,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院长周春宇,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秘书长倪诚,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医疗集团党委书记胡世平,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董昌武,菏泽市中医医院党委书记、菏泽市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时志江,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分会常务理事韩爱庆先后作主旨报告。
大会特别设立了“体质与体重管理”“体质与睡眠”“青年分会场”“体质与治未病”四个专题分会场,专家学者们分别围绕中医体质医学、个体化诊疗及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创新治疗技术与宝贵临床经验展开深度研讨,共同探索体质研究的新方向和新方法。各分会场议题聚焦、交流热烈,展现了学科的生机与活力。
本次大会深度探究了中医体质学及治未病工程前沿热点与发展方向,为研究者搭建了高质量的交流合作平台。接下来,北中医深圳医院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继续依托深圳“双区”建设优势,先行先试、守正创新,以体质学说为核心推广中医治未病工程,推动中医工作从“疾病治疗为中心”向“健康管理为核心”转变,通过干预欲病状态减少疾病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探索中医特色实施路径。
文、图 | 蔡鹏飞 梁舒婷 刘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