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如果马斯克被驱逐,北京凉水河会飘来火箭图纸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3 08:31:00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高天伟)

如果你坐飞机前往美国洛杉矶,降落前向左边眺望,会看到一座巨大的厂房,以及旁边矗立的洁白火箭。那就是马斯克缔造的航天巨头 - SpaceX(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总部所在地。

SpaceX总部大约就在箭头下方

如果你坐飞机前往北京,降落前同样向左边眺望,会看到一片巨大的写字楼和厂房交织的亦庄新区,一条叫做凉水河的河流蜿蜒而过。这片新区,就是囊括了中国几乎所有火箭公司的商业航天的重镇——火箭大街所在地。

凉水河蜿蜒而过的北京亦庄新区

时间刚刚迈进2025年7月,风云不断的美国政坛再起波澜。特朗普总统主导的治国方略“大而美”法案涉险获参议院表决通过,引发总统昔日亲密无间、今日不共戴天的战友马斯克强烈不满,两人再爆激烈嘴炮。马斯克以美国目前引以为豪的商业航天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命运“要挟”政府改变政策,而特朗普毫不客气,扬言要给马斯克名下企业的补贴彻底断粮,甚至“驱逐”马斯克。

混乱的场景,让人想起30多年前刚刚送别苏联的独联体国家。同样是大量尖端企业倒闭,同样是海量科技人才失去饭碗。如果,只是如果,美国政府真的断炊甚至遣散SpaceX,北京亦庄的凉水河上,会莫名飘来一堆火箭图纸吗?

这个问题取决于“供需”双方,即对方给不给得了、愿不愿意给,以及我方愿不愿意接、有没有必要接。

马斯克火箭开源?SpaceX技术没必要也不被允许转让!

说起SpaceX,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马斯克当代“源神”,猎鹰火箭、星舰火箭,全都开源啦!

这是误解。

SpaceX猎鹰9号火箭起飞

SpaceX并没有主动披露过产品的详细设计,只是受地权、公民权等法律法规约束,或许还有点营销需求,公司不禁止民众在公开场合摄录和讨论产品,例如近距离观看火箭转场、对试验进行“野生直播”、建立互联网社群跟踪SpaceX动态等等。客观说这些资料已经给其它企业提供了大量借鉴,但远没有到拿来就能投入生产的开源级别。

甚至SpaceX为了保守核心秘密,对申请专利一直持非常保守的态度,即倾向以商业秘密的方式来保护核心技术。这是因为,申请了专利,相关设计就要上网披露;只要信息上网,其它企业就可以借鉴,甚至在美国管辖范围以外抄袭;而把技术定为商业秘密之后,公司反而可以从法律高度来约束相关人员和行为,更利于管控。

美国还有出口管制条例这一随时可能落下的“达摩克里斯之剑”。火箭发动机、精密制导系统等航天核心技术,是几十年前就明确列入清单的产品。虽然眼下公司日子不太好过,但走私技术换点小钱和坐牢失去自由、财富与信誉比起来,孰轻孰重,老马和他的同事们应该是拎得清的。

观看SpaceX星舰火箭一子级返回的美国民众

而且,就算SpaceX真的被遣散,除了老马自己很受伤,其他员工应该有不错的去处。

商业航天在世界主要经济和科技体都方兴未艾。美国内部,除了SpaceX以外,蓝色起源、火箭实验室、萤火虫航天等火箭企业正在崛起,联合发射联盟、诺斯洛普·格鲁曼等老牌企业已经开始面向新形势转型。它们虽然风头比SpaceX略逊一筹,但都是世界顶流航天企业,一直觊觎SpaceX的市场,就像非洲大草原上面对雄狮的鬣狗 - 雄狮一旦生病,鬣狗必然一拥而上,抢夺猎物,分割资源 - 但至少,这算给SpaceX员工们落实了下家。

再不济,SpaceX的员工还可以打洋工。美国之外,欧洲、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中东,甚至我国台湾地区,都有自主发展商业航天的规划和行动,但综合实力尚欠火候,甚至技术幼稚。对于这些“西方盟友”,美国的航天技术输出虽然也受制于出口管制条例,但门槛较低,而且符合制衡中俄等对手的“大政治”,相信也不存在本质障碍。

美国火箭实验室常态化在新西兰发射电子号火箭

在这样的发射活动中,火箭成品乃至关键设计方案都会入境其它国家。

事实上,美国以往也曾经对航空航天业人才进行过清洗,而且表现出不俗忍耐力。冷战刚结束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主要假想敌消失,美国航空航天业经历了一次“大优化”,仅仅加利福尼亚州,超过6成以上的航空航天工作岗位消失,但相关人才和技术都以各种方式保留和整合下来,并在20年后转世出SpaceX等一票航天新势力。

相比之下,上世纪90年代的独联体国家,同样有大批高端人才和技术待价而沽,但在前苏联势力范围内部,显然政治上和经济上都不存在接盘者,只有发达的西方国家和欣欣向荣的东方大国有能力接手,于是出现了大批前苏联资源“走出去”的情况。显然,这不是美国的现状。

因此,SpaceX可以熄火,但其人才和技术,在美国主导的体系内有的是去处,不至于群体冒险跨境输出。

这是“供方”的情况,下面我们看看“需方”。

我国技术突破已到临门一脚,犯不着依赖美国指导

回看上世纪90年代,我国确实引进过一大批前苏联相关技术和人才,不仅在航天,也包括航空、军工、造船等领域。这么做主要还是因为我国当时技术装备总体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20年以上差距,而引进借鉴相关设计,可以加快追赶乃至超越的速度。过去30年的实践证明,当年的决策是正确的。

但今天,我们国家还需要重复当年的选择吗?

就在刚刚过去的2025年6月20日,我国民营火箭公司蓝箭航天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自建的液氧甲烷发射工位上,完成了可复用新一代火箭朱雀三号一子级动力系统试车。动力系统试车是火箭飞行前的终极大考。这标志着我国与全球最先进、最高效的火箭技术之间,只相差实际飞行试验验证。

朱雀三号一子级动力系统试车

蓝箭航天的目标,是今年就首飞朱雀三号,并力争在3次试飞之内实现火箭一子级回收。参考中美商业航天企业的过往,这个历程或许只需按月计算。

更重要的是,蓝箭并不是唯一就要射出临门一脚的中国企业。航天科技集团、天兵科技、中科宇航、星河动力等,也都计划在一年内将自己的新型火箭送上太空,其中多数型号也是一子级多台发动机并联的新一代可复用构型。

新型号研发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问题,但我国与最先进的火箭之间,已经不存在不可克服的技术障碍,只需要再花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左右时间去踏踏实实细化和完善方案,即可实现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没必要分散精力和资源去偷偷摸摸接纳“外来和尚”,毕竟外来团队的安置融合,起码耗费一两年。

今时不同以往。美国政局的混乱,确实有可能像30年前的独联体国家一样,引发一波高端航天人才的流动潮,但与当年不同的是,这些资源不大可能涌入中国,而我们也并不垂涎他们的到来。

无论风云变幻,我们做好自己,即是最优选择。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